如何讓未來大都市變得智能?

Saint-Gobain Weber Hong-Kong

(與ArchDaily合作撰寫的文章)

城市的概念紮根在人類的歷史當中,以至於我們幾乎不會質問自己為什麼我們會生活在城市當中,或者我們聚集在城市中生活的理由是什麼? Ciro Pirondi,一個巴西建築師指出,我們之所以生活在城市,是因為我們我們希望與人交流,正如Paulo Mendes da Rocha 所說,城市是最偉大的建築作品。城市是一個人類建造的世界。城市包含了無數的相關聯繫,重寫本和所有關聯的故事集,成就以及過失。

自2007年起,土地資源幾乎被城市佔領。到2050年,居住在城市的人口將會達到70%。在接下來的幾年,居民超過一千萬的大都市人口數值將會成倍增加,這些城市主要集中在亞洲和非洲,通常是一些發展中國家。城市的發展催化了一系列不可避免的與可持續性和氣候變化相關的問題。同時,也引出了關於城市能否提供居民合理的生活質量的疑問,和在不理想的狀況下,如何使城市繁榮發展?如何使城市空間受益於人口,反之亦然?同時老舊城市中心將會轉型升級,城市次級區域將會需要新的家園和公共設施,和充足的基礎設施。這些舉措如何幫助城市中心變得更加智能?使用已經可行的技術幫助居民受益,用一個創意高效的方式?

“2014到2050年間,全球城市人口將增長至63%,並且,與此同時總人口增長會達到32%,最快速的增長將會發生在大都市,有超過兩千萬居民居住在發展中國家。這一趨勢將會創造前所未有的關於可持續性的挑戰。”【1】隨著時間推移,出現了新技術,新需求,和新的生活方式,改變了我們原有的生活,消費,通勤和我們建造或重建城市環境的方式,也出現了大部分我們將要面臨的挑戰。在全世界高度關注的氣候變化問題之中,每一個話題都顯得至關重要。根據智慧可持續化城市研究報告,城市需對67%的全球能源需求和40%的能源消費負責。城市中心區域對70%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負有責任,對氣候變化有重大的影響,導致城市正在遭受越來越多的自然災害。由社會不平等和失業,空氣、水資源污染,交通擁堵,暴力和犯罪引起的社會緊張會在城市中發生。與此同時,城市會提供經濟發展的機會:那就是在城市中心,80%的世界級的總體的國產的成品會在此集聚,並且城市公民將有可能獲得更多收入。

城市同時也展現了巨大的不平等現象。全球範圍內,超過十億居民今天仍然生活在所謂的貧民窟(非正式的城市居住環境,通常人口高度聚集的城市居住區,由小型的不穩定的居住單元組成,配備了老化的或不充足的基礎設施,主要是貧困人口居住於此。不安全和不健康的住房(如沒有窗戶或者漏水的屋頂),居民使用基礎設施不方便(水、廁所、電、交通),過度擁擠的生活空間,不結實的房屋和脆弱的建築結構或者沒有安全土地保證的房屋(如生活在此地的權利),對於全球近六分之一的人口來說,這個情況是真實的,這些人口80%分佈在三個地區:東亞和南亞(37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23·8億),和中亞南亞(22.7億)。此外,據估計在2030年前,將會有30億人口需要充足的價格優惠的住房。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住房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對於大部分人來說。Christophe Lalande聯合國人類住區規劃署的專家,指出“住房問題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為這是國家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大門。住房問題一定要在本質上實現可持續穩定,這意味著這些將建造為能提供穩定性和穩定的生活條件從長遠來看。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特別是對於移民來說,因為充足的住房是一個高效融合的前提。”


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住房問題不僅僅要從數量上解決,儘管這是很多政府希望做到的。但是住房一定要與城市結合,與工作機會,交通和其他城市可以提供的吸引條件結合。孤立在城市裡的房地產已經被多次證實不是最佳的解決辦法。此外,提供更健康的和更舒適的建築對於一個逐漸上升的全球人口,特別是這些人口待在室內的時間會佔據個人時間的80%,是非常有必要的;其次,如果我們考慮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發展,住房需要有更多的功能,如兒童的空間和大人的工作空間。

通過建造或翻新建築對居住者的福祉和對環境的影響創造積極的變化是一個主要任務。 “這意味著通過新的方法使建築保溫,隔音和提供優美舒適的環境給居住者並提高室內空氣質量,同時建築能源消耗的也有減少。這個解決方法一定也需要節省自然資源和減少碳足跡,同時做到在使用年限內建築重量減少,資源循環利用和產能循環。最後,他們不應該造成關於居民生命和工作團隊安全的風險。在那種結局下,我們依靠創新,一定會解決所有相關問題,我們也會在購買力和生產發展進程上有重大的提升。【2】

此外,為特殊用途和地點尋找合適的原材料,和更清潔零浪費的建築工藝,如模塊化建築,應該變成行業規定而不是行業期望。在需要的地方加強,那就意味著,在基礎設施充足的地方,需要有效利用多功能建築,居住與商店、娛樂、工作空間、和其他地方混合建設,可以讓居民減少通勤需求,使城市更緊湊。並且,現在需要回想許多已經建立的概念和所有人必須認同新冠肺炎疫情幫助我們重新思考這一切。我們是否需要這麼大的辦公室,既然線上辦公已經被證實可行,或者,我們所有的通勤是否必要?

眾所周知,城市建設消費大部分的資源,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碳排放的影響已經在城市中通過溫室效應的方式出現),並每日產生數以噸計的固體廢物。如果我們想減少碳排放和減少浪費,必須從建築行業入手。我們現行經濟保持一個線性‘提取-轉化-廢棄’邏輯。循環經濟讓我們重新思考生產和使用物品的方式,並引導我們去探索新的方式以確保經濟長期繁榮。但是循環哲學一定要先行於城市建設。
回到城市本身,我們有許多問題可以討論:食品生產和發放,水管理,用電量和世代,機動性,和很多其他問題。城市是一個消耗量大的機制,需要大量的資源和食物,能量,但是,這是城市在生產財富和知識同時也生產廢物和污染。這個變化對於地球的生態環境來說是嚴酷的,而且我們已經開始感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

近幾年,許多關於智慧城市研究指出可以通過充分利用基礎設施和妥善管理來實現更好普及管理公民服務。這意味著通過感應器,系統和應用程序收集更多的數據,並通過分析來影響關於機動性、健康、水資源和能源管理、住房、固體廢物和污水,和許多其他方面的決策。雲端物聯網(IoT)應用程序服務,分析和數據管理幫助當地政府、企業和居民做更好的決策,以提升生活質量。他們提出了網絡城市化的想法,可以監控和做出反饋普遍存在的結合,實現更可持續的和更高產的城市。
“智慧城市使電子技術有更多的用途,此方法已經被視為可以適用於許多城市的解決人口壓力的可行辦法,並可以幫助滿足對服務和基礎設施增長的需求。然而,高經濟付出包含了維護基礎設施,潛在的不正式經濟支出和多樣的管理挑戰正在降低政府關於建設智慧城市的理想。”【3】但是,當我們可以想像穩固的繁榮的城市配備了科技技術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這個設定聽起來是幾乎是不現實的,因為我們還有許多人沒有理想的居住條件,這就引起了提問:科技技術是否能幫助建設更加平等的城市並提高全人類的生活品質呢?

一些研究者指出,智慧城市建設可以克服傳統城市發展的局限性,傳統城市發展使用分別管理的的城市基礎設施系統,每個系統之間沒有聯繫和反饋。 “依托科技技術傳播數據和服務,如雲計算、物聯網和開放數據,使得城市中許多利益相關者連接起來,提高公眾參與的程度,提高現有服務水平。智慧城市的發展雖然非常複雜,但是有挑戰性和目標明確。本次挑戰包含了由技術人員和政策制定者使用的科技技術領域的不同話題,缺乏將城市可持續性挑戰和可行辦法聯繫起來的能力和來自社會和領土凝聚力的壓力,這需要獨特的治理解決辦法。”【4】該話題的研究者認同,當人口作為一個整體參與智慧城市建設並了解其重要性時,這種技術事實上是有效的。這對於更貧窮的地區是一個更大的挑戰。

然而,科技技術是否能成為城市的拯救者,讓城市變得可持續化、平等和最重要的能讓人過上愉快的生活?不可否認的,這些變化不是一蹴而就的。研究者Si Ying Tan 和 Araz Taeihag【3】說到,在發展中國家維護基礎設施和潛在的非正式經濟的巨大經濟投入是轉變為智慧城市的獨特的挑戰,需要我們去解決的。此外,特有的技術如智慧城市核心發展沒有與公共價值觀和公民基礎需求相結合,將會導致智慧城市變成“昂貴而無用之物”。研究總結出發展中國家智慧城市的建設只能在當城市有自發的社會經濟體系,人類,法律和製度改革都一起作用,才能形成長久的發展軌跡。結構化的條件包括國家社會發展、經濟政策、和經濟資助,技術上的受教育程度和居民參與改造成智慧城市的意願,和獨特的文化因素,對於發展中國家發展智慧城市建設是非常重要的。
全球變暖,越來越多的稅收在地球資源上,垃圾的堆積已經讓人們意識到改變我們設計、生產、分發物品和服務是非常重要的。這些現像也展示了城市是如何運作的,多數的機構工作效率非常低。城市中心應該被視為問題的一部分或者緩解氣候變化的部分解決辦法。或許這會成為一個使全球開始齊心協力的問題。歷史告訴我們,城市中心可以被重新改造,重新塑造,逐步變好或日漸頹廢,更有甚者導致城市癱瘓。我們應該更加慎重的使用能源,因為服務人民高於一切,為人民提供優質生活和提供機會到達城市是非常重要的。科技技術將會在城市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只要我們能將相關技術運用在公共利益。

參考文獻

[1] Estevez, Elsa, Lopes, Nuno and Janowski, Tomasz (2016). Smart Sustainable Cities: Reconnaissance Study.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Operating Unit on Policy-Driven Electronic Governance. Disponível neste link.
[2] Saint-Gobain Explore 2050. Home: In housing designed to last. Disponível 
neste link.
[3] Si Ying Tan, Araz Taeihagh. Smart City Governan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Disponível neste link.
[4] Francesco Appio, Marcos Lima e Sotirios Paroutis.
Understanding Smart Cities: Innovation Ecosystems,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and Societal Challenges. Disponível neste link.